初中语文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答辩
发布时间:2019-09-05 16:14:19来源:弘新教育浏览:次
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答辩
教师资格考试的答辩大多会围绕设计思路、教学实施、教学反思和教师结构化等题目发问。针对本课,弘新教育为大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答辩问题及解析。
1.有的作者课下有注解,有的没有,是怎么考虑的?
【参考答案】
对于作者注释,部编版教科书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:仅注已经古代或现当代已经过世的作家,在世的作家不注(港澳台和外国作家除外)。
本文是部编版的课文,作者是莫顿·亨特,美国作家。属于外国作家,所以,在课文下面有这样的注释:选自《心理学与成长》(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版)田文慧译。原题为《悬崖上的一课》,选为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,并做了删改。莫顿·亨特(1920-2016),美国作家,心理学家。
虽然介绍得比较简单,信息量不是很大,但也给我们理解和教学设计提供了必要的背景。所以,教师在备课的时候,应该注意看课下注释,并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,引导学生自己了解背景,理解课文。
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,谢谢考官。
2.请你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?
【参考答案】
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是一篇颇富深意的文章,有良好的教育意义。作者是莫顿·亨特(美),这是一篇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文章,主要记叙了小亨特体弱多病,胆小怯懦,在一次跟伙伴们攀登悬崖过程中,因为害怕,上不去,也下不来。朋友找来父亲,父亲没有直接抱他,而是给予指引。鼓励他自己脱险,通过这件事,作者想阐述这样一个道理:一个大困难,我们可以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,逐个克服,最后,我们会完成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儿。
在教学本课的时候,可以侧重心理描写、动作描写,深入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,重点研读本文的道理。在教学方法上,可以灵活多样,培养学生合作、自主的学习能力。
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,谢谢考官。
3.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?你是怎样实现的?
【参考答案】
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:
1.正确朗读课文,能够完整地复述文章故事情节。
2.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,能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。
3.联系生活实际,谈谈本文的道理对自己的启发,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,受到情感的熏陶。
我是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来完成的。因为本课为第二课时,在整体感知环节,我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,再次熟悉课文,唤起学生对内容的记忆,然后,能顺利地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。在深入研读环节,我会从三个时间段提出三个问题:问题发生前,为什么写病弱?问题发生时,怎么解决的?问题解决后,有什么经验体悟?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,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启示。为后面的联系生活实际,做好铺垫。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,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。最后,学生能够联系实际,说说自己的感想。
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,谢谢考官。
4.你怎么看待多元解读?
【参考答案】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曾多次提到多元解读的问题,如“提倡多角度、有创意的阅读,利用阅读期待、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,拓展思维空间,提高阅读质量”。多元解读理念的提出对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盛行的“标准化”产生了巨大的冲击。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,在语文教材理解的“多元性”上出现了一派新景象。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,崛起,但是,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。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出现不同的解释,各执一词,其中不乏颇有见地的见解,但也掺杂着错误之见。而教师往往不知所措。所给评价,不能切中要害,起不到引导作用。
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:教师对多元解读的理念理解不到位,以为只是引起学生不同的声音就算多元化了;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,面对学生多元的解读,无力控制局面,不能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。要想把多元解读这条路走好,我们还需要多多磨练,找到合适的方法。
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,谢谢考官。
5.你如何看待教师的人格魅力?
【参考答案】
听到这个问题,我不禁想起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: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,短短八个字,庄重典雅,寓意深刻。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 “所学要为世人之师,所行应为世人之范。”
韩愈说:师者,传道受业解惑者也。其实,教师除了这个作用,还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。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。因此,古语中有“经师易得,人师难求”的说法。
教师的职责,归根结底,就是为了社会文明的进步,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一个真正的“人”。在日常工作中,就要把学生当成“人”来对待,给予关心给予爱的教育,而非把她们当成“物”,一个考试的机器,一种为自己谋取名利的手段。
一位教师,脑中有知识,心中有厚爱,手中有教鞭,眼里有学生,才能散发出迷人的人格魅力,甚至可以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。
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,谢谢考官。
上一篇:小学语文《中彩那天》教学设计
相关阅读
- 初中语文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教学设计2019-09-05